滚动资讯:

常德土家族婚俗
发布时间:2010-10-23   来源:  作者:



    土家族可与外族通婚,但大多数在本族内联姻,各姓间皆可开亲,只是几个特定的姓氏之间至今禁婚。如覃田、彭王、彭白、向李、向尚、向田杨诸姓之间,据说皆为结拜兄弟,故不联姻。土家也有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彭氏、向氏和王氏,这是原始族内婚配残余的保留。土家喜开姑表亲,姑表兄妹之间有娶嫁优先权: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如果姑氏有几女,“多以一妻舅氏之子,而诸女乃至别嫁”。至今还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这种姑舅表婚是沿袭已久的族外群婚制的残余。土家还有妻姊妹婚的遗俗,如果妻子死了,妻子的妹妹可以嫁给姐夫。还有“弟死兄纳弟妻”,“兄亡弟配兄嫂”的“坐床”习俗。妻姊妹互为婚姻的遗留。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婚姻是较自由的,男女青年多以情歌为媒,唱山歌恋爱,从而建立美好的婚姻。每年正月跳完摆手舞后,已婚男女和小孩退出场外,未婚青年男女且歌且舞,自由选对象,互相倾吐爱情,惬意者互送礼品,经土司允许便可订婚。若两男争爱一女,由男方比武判决,胜者优先,负者告退。订婚结婚时不索取任何钱财。成亲时,新娘袖系红绿丝线,由其兄或妹背引到男家。改土归流后,婚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受门当户对财产多寡的限制,自由婚姻逐渐被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所代替。婚姻手续亦日趋复杂繁琐,形成了求婚、订婚、拜年、结婚、回门五大程序。
  求婚:男方父母选中谁家的女孩后,就请两个媒人到女家说亲,一般要往返三次才能求成。
  订婚:俗称放鞭炮。求婚成功后,选吉日订婚。是日,男方请人挑礼物去女家,女家放鞭炮欢迎,并宴请亲朋至友,女家亲戚邻居也放鞭炮庆贺。
  拜年:订婚后,男方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挑礼物去女家拜年。拜年时,姑娘避见示来的夫婿,婚前年年如此。
  结婚:结婚年龄为十六、七岁,有的只有十三、四岁,甚至更小。男方如要求当年结婚,那年大年初一须用一只带有尾巴的猪后脚去女家拜年。女方如果同意,便把猪尾巴留下。要是不同意,就将猪尾巴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布鞋里退给男方,待翌年再议。结婚时,女家只做土花被面,男方要出里布(被里)和挡头布。女孩众懂事后就学唱 “哭嫁歌”。哭嫁歌须用土家语唱。哭嫁时间一般是婚前7~10天,最长达1个多月。这种哭,不单是嚎啕,要吐出词儿,还要求词儿顺口押韵,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感人肺腑。哭的词儿很多,其中还有骂词,如《骂媒人》、《骂婆婆》。会哭会骂是族氏的自豪,娘家的骄傲,也是婆家的得意。媳妇接进门后,婆婆总是要细细打听媳妇哭嫁的水平。谁家的姑娘不会哭嫁,就会被人瞧不起,被人诅咒吃一辈子霉米饭。所以,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就开始四处陪新娘学习哭嫁。不管十里八里,跋山涉水,哪里有姑娘出嫁,总要去的。家境困难的,卖两个鸡蛋,也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学乖,增长见识。有些姑娘,出嫁前半年就开始横草不拿,竖草不拣,要么由自己的母亲,要么请贴己的亲戚,躲在屋里悄悄传授出嫁时哭嫁的词儿。婚前一日叫“戴 花日”,新娘披红插花,开脸打粉,头发绾髻,并包上新丝帕。傍晚,男方接亲队行至女方家门前,女方要行“拦门礼”。第二天为“正酒”,即结婚日。鸡叫头遍就准备发轿。姑娘吃完离娘度后,由送亲娘拖拉出房,在堂屋中辞别祖先,向亲友作捐告别。然后由“红花儿”(未结婚的兄弟姊妹)用背亲带背上喜轿。新娘手执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上轿时还用脚蹬三下轿杆。花轿出大门时,妇家用扫帚扫三下,一群妇女要拖拉轿杆,使之连续进退三次。行进中,若碰上另一家聚亲的,两乘花轿并排停放,两位新娘互相交换一只鞋后,即各自离去新娘到婆家时,必须“断煞”和“烧四眼”,方能进屋,然后,新娘新娘双双拜堂,礼毕入洞房。新娘进门时,男方父母要上楼躲藏避见媳妇,不能“碰红脸”。新娘的兄弟于此日穿草鞋赶到男家喝喜酒,名曰“赶脚酒”。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要回娘家省亲。回门那天须早去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