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刘海涛: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
发布时间:2014-04-11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刘海涛

 

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

——欧湘林小小说《处理品》赏析

    微型小说《处理品》从构思的总体格局看是采用了反复铺垫的"斜升式"情节链。它抓住作品主人公吴老爹的一个性格元素--"节俭"来概括他的一生。他家里的生活用品几乎都是在收破烂中淘选出来的;他用这种极节俭的生活方式把儿女抚养成人后,仍然使用被儿女淘汰的黑白电视机,而且还在那台黑白电视里长了见识;最后他临终前的遗嘱竟也是要求买"处理"的骨灰盒。"节俭"成为了他一生的生活方式。这种构思方法很符合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作者在短短的篇幅里差不多写了人物的一生;但是反映吴老爹一生的叙述材料都是围绕"节俭"来选择、提炼和展开的。在这个点上一步一步地渲染,一步一步地做足了吴老爹的文章,可以说,这种构思法好像在一根线上(人的一生)串起了3颗珠子("强度"一次比一次大的3次节俭行为),这种整体显示的艺术结构便产生了既丰富又单纯的审美效果。

作者对吴老爹的节俭并没有作黑白分明的审美褒贬,他把这个作品的叙述主旨较隐蔽地藏在他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吴老爹的"节俭"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每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确立自己的解读、破译的方式。可以把吴老爹的节俭理解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样的话,吴老爹的艺术形象和性格特征是有概括意义的;也可以把吴老爹的节俭理解为与开拓性的现代化的生活不合拍的传统性格。从欧湘林最后设计的"临死仍要处理品"的结尾来看,这个略带揶揄的选材透露的正是这一方向的美学情感。这样的话,吴老爹的一生的价值取向可以给我们今天的读者提供一种深刻的思考。人在生活中确实不应丢掉节俭,但是若让节俭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包袱和束缚生活的惯性,那么这种民族品德的负面效应恐怕会超过它的正面价值。在过去的作品中,我们对勤劳、节俭、古朴、忠厚……等性格品质有过太多的赞美和宣扬,但他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露出的一些不合拍、不适宜,以致与一个民族前进的步伐相违背的消极因素却并没有被太多的人清醒地意识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作者客观地巧妙地通过设置一种"骤升结局",把吴老爹故事中隐含的这一内蕴旋转出来供读者审阅和思考,这就见出了作者立意的深刻和新颖。

对于这一篇作品的叙述材料和叙述节奏,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概括性的,是有关吴老爹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二大不幸,以及儿女成家后吴老爹仍要过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日子。4个自然段,300多字的篇幅全部是概括叙述。单独审视,这种故事发端的叙述方式无可非议,问题是,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又是概括叙述--作者仍然使用概括性的材料(吴老爹家里几乎全部是处理品)、作概括性的叙述(两个自然段挤进了3个一般性的材料)。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才到了作品精彩的、有特色的、极有个性的具体叙述--吴老爹从黑白电视机里学到了赵忠祥的解说词;吴老爹临终前要"处理的骨灰盒"的行为。因为这两个材料是具体的,那么吴老爹有生命的个性和略被夸张了的性格元素便能激活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这两个叙述材料是个性化和特征化的,那么吴老爹的最终的个性形象便能迅速地留驻在读者的阅读印象里。由此看来,《处理品》的9个自然段,4个情节构件是这样形成叙述节奏的:

概括叙述+概括叙述+具体叙述+具体叙述

从理论上说,在微型小说特定的短小的艺术篇幅里,最好形成"概括叙述+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具体叙述……"这样的叙述节奏。因为这种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交错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节奏容易解决这样的创作难题--微型小说篇幅太短了,总是概括叙述,那么特定的小说韵味在叙述活动已完成了一半的时候仍未形成;总是具体叙述,微型小说的艺术篇幅的狭小又很难调制出小说特殊的可读性较强的艺术节奏。因而在微型小说的叙述流程进入到四分之一的时候,作为本篇故事中具体化、特征化的叙述材料最好也要开始出现了。如果对上述理论有疑惑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具体的创作实践。孙方友那100个"陈洲系列"故事中相当多的都有这样的叙述形态--孙方友常常用一、二个自然段来概括叙述故事的背景或故事缘起,这个篇幅往往只有一、二百字左右,然后便迅速进入本篇故事的真正个性化的情节。《刺客》、《狼狗》《官威》……我随意列举的几个篇目,若仔细研读,我们便发现都是这种叙述节奏。所以欧湘林若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交替出现的节奏来调整叙述流程,可能会使作品在读者第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就抓住他的阅读兴趣,而不像现在,在第三分钟--即到作品五分之三的位置上时,才产生对本篇作品的阅读兴趣。

微型小说的阅读时间虽然就那么三、五分钟,但你怎样艺术地叙述这一个故事,还是有许多叙述策略供你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