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心脏手术输血率降六成 阜外医院创新“无输血”技术
发布时间:2014-06-18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宇鹏

原标题:心脏手术输血率降六成  阜外医院创新“无输血”技术

心血管手术的输血率居所有手术种类之首。由于血液资源短缺,寻找节流措施成为一个国际难题。2009年,阜外医院找到了破解之术,五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监督,将成人心血管手术输血率降低六成,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还为患者消除了输入异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为实现合理用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日成立“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这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创举。

手术量增长而输血率下降

目前,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平均输血率也在45%-50%左右。

但是,输血(输异体血)相当于一次异体细胞移植,除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和死亡率,降低长期生存率。

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领军医疗机构,近五年来,医院的就诊人数不断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量增长了58.1%。与之相反的是,成人心血管手术的输血率从70.5%降低到26.7%。

也就是说,到阜外医院做心脏手术的患者中,有超过七成在住院期间不需要输异体血。2013年,在8000多例成人外科手术中,近6000例实现“无血”手术。

与此同时,婴幼儿手术输血率也有显著下降,15公斤以下婴儿心脏外科“无血”手术已实现800例。

“无输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要做到节血,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近几年医院相继开展了针对治疗危重心血管病、复杂先心病和新生儿的肺动脉闭锁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研发。这些新技术一方面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控制手术中出血或避免不必要出血,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减轻术后并发症,提升医疗质量。

此外,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带来了更好的节血效果。医院自主设计研发的迷你新生儿和婴儿型管路、全程血液回收装置、持续动静脉血气检测仪等均在成人与患儿的手术中运用过,使输血率和输血量大幅下降。

临床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医院拥有扎实的科研技术孵化基地。心血管领域的三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后落户阜外医院,为其由单纯的心血管病医疗中心向国家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的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规范临床用血成为“一把手”工程

“心脏外科‘无血’手术并不存在技术壁垒,关键的是理念。”阜外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惠君表示,外科医生应扭转手术依赖输血的观念,树立节血意识,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减少病人术中出血,实现不出血。

阜外医院把规范临床用血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节约用血操作规程》,包括制定心外科围术期输血指征、提高血液回收机使用率、预防应用抗纤溶药、及时诊断凝血紊乱、定期公示病房间和同级医师间单病种手术输血量(率)比较等具体措施,规范系统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包括血液制品),减少术中失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来提高手术医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无输血心脏手术”的目标。

在节血的整个环节中,采用多学科血液管理的“团队作战”。医务处、输血科、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和术后恢复室、心内科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外科医师加强止血技术和责任心,尽最大努力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麻醉医师应加强围术期血液保护,体外循环医师要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后ICU医师承担血液保护职责,医务处和输血科具体负责管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输血数据统计工作,共同形成多学科血液管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