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民国时期南京交行的常德人
发布时间:2016-08-03   来源:常德晚报  作者:徐志雄 肖慧 张劲松 皇甫英治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的外祖父曾在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任职。”6月9日,本报刊发的常德交行的百年老照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随后,有市民拨打了交行寻根征集令的热线电话13787862004曝出自家长辈与交行的渊源。

在市城区人民路,69岁的退休中医周晓文在家中对记者讲起了一位老交行人的故事。

“外祖父叫张琬如,常德安福(今临澧)修梅镇凉水井村人,曾东渡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见面,周晓文便拿出一本《临澧名人录》翻开,“凉水井村出人物,最著名的是护法将军林修梅及开国元勋林伯渠,他们都曾留学日本。”

外祖父张琬如是否受两位的影响东渡日本呢?周晓文对此表示很难考证。但他认为,作为同村的老乡,林张两家肯定是有交往的。

“在我的记忆里,外祖父身材高大,气质儒雅,风度翩翩,为人很和善。”1947年8月17日,周晓文出生于南京外祖父家中,2岁时返回父亲周文仁的老家常德津市,与祖母为伴。等他再见到外祖父时,已经是8年之后了,“那时外祖父住在北京打磨厂胡同,经常穿着整洁的中山装,还是很有风度。”

周晓文表示,对外祖父的了解,更多的来自父亲周文仁的讲述,“父亲说,抗日战争结束后,外祖父在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工作,为人谦和擅交际,家中时常高朋满座。”

根据交行总部传来的资料,记者在《1947年末分行暨所属机构负责人名单》上,南京分行副经理一栏中,发现了张琬如的名字。

据周晓文称,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农史学家辛树帜都是张府的座上宾,“1946年,我父母结婚时,陈立夫是主婚人,辛树帜是证婚人。”

周晓文打开父亲的遗物,记者在旧照片中发现了陈立夫先生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相片。“那时,两人常有书信往来,父亲去世前,书房里一直悬挂着陈老先生亲笔书写的一对条幅。”周晓文说。

“那个年代从事金融行业的,大都是新派才子。”周晓文还记得,父亲曾给他讲过关于外祖父的一则故事:

家居南京,正值壮年的张琬如酷爱打猎,时常去玄武湖一带游玩。一次狩猎中,猎枪走火,打伤了一个小女孩的胳膊。张琬如急忙将女孩送往医院救治,懊悔之余,竟然以此事为由,向交行南京分行请辞经理一职,因未获批方才作罢。

“在父亲的口中,外祖父是很律己的人,容不得品行有污。”周晓文称,那时张府人多,请了一些人帮佣,张琬如待他们很和气,也愿意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记得有位江西保姆对此很感恩,文革期间,我父母因家庭成分问题下放到澧县九垸乡,她家庭出身好,还特意让自己的儿子前去探望。”

关于张琬如的更多故事,津市农行退休干部陈登高也补充了一些内容。陈登高是周文仁的女婿,自然也从岳父口中得知了不少张琬如的事情。

“岳父说,张琬如是个同情、倾向、信任共产党的爱国无党派人士。”那时张府还在南京,某日举行宴会,席上达官贵人不少,其中就有南京警备区司令、宪兵司令等人。当时,张琬如有一些倾向共产党的言论,引起宪兵司令的怀疑。警备司令对此有些不满,对宪兵司令说,“你怀疑张吗?”宪兵司令回答,“哪里哪里,你的朋友我怎么会怀疑。”警备司令警告说,“别乱动,他可是我的知己。”

临近解放,国民党大员陈诚劝张琬如去台湾,而身为共产党人的林伯渠则劝他留下来。据称,当时林伯渠对他说,建设新中国需要金融人才,你留下来会有用武之地的。

张琬如果然听了老乡林伯渠的话,没有去台湾,并让自己的子女也留在了大陆。1949年,他和其他交行员工一起,将一个完整的南京交行交给了新中国政府。随后,他去了北京,继续从事银行工作。

张琬如有一子二女,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儿子送到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来,又将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儿子送到了条件颇为艰苦的大庆油田,而当时,儿子明明可以留在北京的某石油研究所工作的。后来,儿子病逝在大庆,儿媳一直对此很有怨言。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背景复杂,张琬如被流放到大西北。“那几年,岳父从来没有听他讲过牢骚、后悔、埋怨的话。”陈登高说,外祖父在信里告诫子女:不要有什么想法。他说,“我是旧职人员,理应改造才能跟上历史步伐。”

■常德晚报记者 徐志雄 肖慧 通讯员 张劲松 皇甫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