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最深的牵挂 最大的担当——写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暨常德市第二届“乡村红烛奖”颁奖、“九·八”助教日来临之际
发布时间:2017-09-0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寒露 李健均 唐义

天高云淡,硕果飘香。在充满生机的初秋时节,第33个教师节暨常德市第二届“乡村红烛奖”颁奖活动、“9·8”助教日如期而至。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在教育上抢占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在教育上赢得的发展是最具价值的发展。从15年前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教育发展的“教育20条”,到10年前成为全省第一个启动教育强市建设的市州;从2014年启动“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到先后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 “乡村红烛奖”,这需要具备怎样登高望远的谋略?怎样勇敢坚毅的意志?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历届常德市委、市政府态度很明确:“怎么重视教育和尊师重教都不为过”,“抓教育就是抓发展”。

承载着对未来发展的历史担当,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肩负起全市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重托,近年来,常德立足基础建设,促进均衡发展;注重师资培养,让教师用心乐教;狠抓重点工作,建设教育高地;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常德教育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更加催人奋进的光明前景,常德精神、常德力量有了新的彰显。

立足基础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

去年,常德市武陵区、临澧县、津市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今年,常德其余6区县同步申报,并于今年4月全部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并获得好评,下半年有望整体通过国家验收。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常德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让群众家门口都有好学校;持续优化师资配置,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好老师。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条件均衡是基础。2014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启动教育“三年攻坚”,切实缓解“城镇挤、农村弱”的问题,让老百姓家门口都有好学校。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投入18.33亿元,新建和改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894个。

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改观。全市三年共投入4.86亿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项目371所(个),维修改造校舍近4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78所,实现了“有水冲式厕所、有餐桌吃饭、有热水洗澡、有一人一床睡觉”的“四有”目标。其中,石门、汉寿、安乡、澧县改造农村学校均在50所以上;桃源县投入资金1亿多元,改造薄弱学校61所,创建省级合格学校124所。今年,石门、澧县等地又新增投入近亿元用于农村学校的新建与改造,其中澧县新投项目79个,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44840平方米。

“大班额”得到有效缓解。全市投入资金10.8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新增学位1.6万多个,城区学位挤的问题有效缓解。“大班额”压力最大的武陵区,通过名校建分校、老校改扩建等办法,中小学班额已有效地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鼎城区投入2亿多元,新建江南小学和永安小学,新增学位4100多个,江南城区学位不足的难题得到破解。全市各地抓住时机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学校,较好地满足了入学需求。

教育信息化大步迈进。全市765所学校实现了宽带上网,6337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34463名在职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其中,市城区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完成了1269间“班班通”和70套“校园网”建设,所有学校都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桃源县所有乡镇学校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成为常德首个“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鼎城、汉寿、安乡等地有效启动农村中小学“三通工程”建设。今年,石门县又投入资金4800万元,整体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工作。

今年,常德还新启动了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农村职业教育攻坚等行动计划。大投入、大作为,让莘莘学子共同沐浴着教育的春风,在沅澧两岸蓄势起航。

注重师资培养 教师用心乐教

为了解决教师整体收入增长不够快、出现待遇平均化趋势、教师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2014年1月上旬,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当年起,每年投入1200万元,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创新奖,重奖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而从去年起设立、每年一届的“乡村红烛奖”,成为常德继“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重奖名师之后,大面积奖励优秀乡村教师的又一暖心举措。

近年来,常德市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努力建立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走向优化。

常德坚持“退一补一”,对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优先核编、优先进人,对农村学校实行重点倾斜、优先满足。近三年全市通过招聘、选调等方式,共补充教师4788人,新补充的教师重点倾斜农村学校,90%以上新聘教师进入农村学校任教,并实行乡村服务期制度。同时,逐步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省培规模,全市每年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教师100多人。

为了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常德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石门县自2013年起就配套山区教师人才津贴近2000万元,且严格保障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近3年来,共完成各级培训1.3万多人次,培训人员以乡村教师为主。2016年,全市落实教师培训经费3511万元,各中小学落实培训经费2742万元,比2015年增长3%;完成国培、省培和市培项目154个,培训教师12940人次。同时,全面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培训8391人;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培训8603人。

石门县新铺乡洛浦完小老师姜文平说:“除了正常工资和绩效,我还享受着每月500元的乡镇教师补贴和每月500元的山区人才补助津贴,每月到手收入近7000元。虽是在乡村工作,收入却比很多城里的老师还高!”目前,全市乡村教师队伍稳定,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在石门等不少区县还出现了优秀青年“回乡从教”、山区孩子回流“村小”的情况,甚至还有不少乡村教师拒绝“进城”的现象。

常德还实施教育人才“鸿雁”工程,以武陵区、石门县为试点,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流动,每年交流500人以上,交流面达15%。同时,还开展了“名师基层行”活动,先后选派10名城区学校管理骨干到乡镇中学挂职锻炼,65名城区优秀教师到石门边远乡村学校支教。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3年前,安乡县深柳中学教师刘业庆做梦都没想到,在乡村学校工作28年,自己会被评上正高职称,成为我省首批19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的一员。早在2015年,常德落实省里政策,明确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没有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且调整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中级增加5个百分点,高级增加3个百分点,重点用于解决在乡村学校工作年限较长教师的职称问题。

目前,常德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人数已达24名,其中乡村学校里的“教授”就有4名。

狠抓重点工作 建设教育高地

立下愚公移山志,一张蓝图干到底,让人们看到常德这个湘西北大市的崭新姿态,常德主张、常德方案被赋予新的内涵。

越己者,恒越。先说教育改革。目前,常德教育集团化、联盟化改革全面推进,各区县市构建教育联盟集团30个,开展送教下乡活动500多次;组建105对结对帮扶学校,开展义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1000多人次;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制定下发了《常德市中小学学生食堂及学校超市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开展学校商店食堂托管经营试点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组织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常德市一中等部分高中学校开展“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为赢得新高考积累了新经验。

扶贫者,扶志。再看教育扶贫。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应有之意。学生资助工作,既关系着贫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民生,更关系着脱贫攻坚能否顺利完成的大业。近年来,常德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大力开展精准资助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在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程序精准上狠下功夫,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好评。常德市精准助学工作先后于2014、2015年在成都和北京的全国县级资助专干培训会,2016年广东顺德全国中职精准资助现场推介会上进行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

为了维护资助政策的公平,杜绝“人情资助”,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效益,努力做到让每位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常德制订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测评方案》,建立科学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测评体系,确保资助对象精准;实施差异化资助,从2010年起,常德就确定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为三个档次,后来中职国家助学金也按照此标准执行,做到资助力度精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从学生申请到资料整理归档,实行“6段14步”的管理,确保资助程序精准。

在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上,常德制定了一个办法,即研究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完善认定机制,确保资助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兜住一条底线,把最困难的五类群体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五类人群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残疾学生等。

梦想,总是这般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常德财经学校的金同学,来自偏远农村家庭,从小就患病,妹妹重度智障,母亲意外摔断腿后,就靠体弱多病的父亲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入不敷出。学校了解情况后,不仅减免了金同学的学费,她还享受了每年4000元的一等国家助学金和学校特困助学金2700元,因为学习刻苦、爽朗自信、学业完成后实现了高薪就业,彻底让家庭摆脱了贫困。在常德市,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常德,通过教育部门的精准资助,不管家庭经济多么困难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实现了“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的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8月上旬,省文明办拟定3所高校、8所中学、15所小学作为湖南省申报推荐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学校,常德市一中和武陵区北正街小学上榜。

“训气质、训作风、训行为,寻努力方向、寻发展动力、寻成长精神”、 “做一等学问,修一等美德,成社会栋梁”。8月下旬,在常德市一中体育场,这样的标语格外醒目。在经历了为期10余天的军训这堂“高中第一课”后,常德今年招录的25700多名高一新生正式迎来了他们的高中生活。

执着奋斗,久久为功。近年来,在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同时,常德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入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教育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在全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德育常规,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且选取了部分学校作为家庭教育试点学校,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同时,常德还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广泛开展最美校园、最美园丁、最美学子、最美家长“四美”评选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社区、农村及大自然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诚信、劳动、科技、安全、文明礼仪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建设。

德育工作关系到校风、教风和学风,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这些年,常德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取得系列好成绩,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据常德市教育局透露,今年上半年,全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常德市荣获一、二、三等奖72个,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二名;在全省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常德市共获各类奖项49个,总体成绩处于全省前列。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文科总分平均分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一;理科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二,文、理科领先优势较上年又进一步提升。16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政治素养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录取数量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国第三。

做一项工作,如同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后,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而在常德,无论时代场景如何转换,常德都保持着尊师重教的“赤子之心”,何其珍贵。

潮平海阔,千帆竞发。让孩子们享受良好的教育,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常德教育的工作,已经写入常德的历史,还将继续影响和改变常德的未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距离全面小康从未如此之近,常德又全面开启“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宏伟征程。常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着力抓好产业培强、干部培优、机制培活、作风培实;着力推动全市发展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规格数量向注重管理质量效益转变,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从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文化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这,也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

本版图片由常德市教育局提供

图一:武陵区北正街小学学生在校园里快乐地奔跑。

图二:石门、桃源等县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图为石门县磨市镇中心学校。

图三:常德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校园足球运动。

图四:今年,汉寿县设立了“帅孟奇教育突出贡献奖”。图为近日举办的颁奖典礼暨教育捐赠大会现场。

图五:常德市二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