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戴着口罩,背着背篓,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常德7教师翻山越岭为学生送教材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骆一歌

戴着口罩,背着背篓,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常德7教师翻山越岭为学生送教材

近日,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开启了网课模式。但在疫情期间,仍有一部分住在偏远山区的学生,面临着新学期没有教材,也无法上网课的难题。

常德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的 7 名教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化身硬核 " 快递员 ",用背篓背起学生们的教材,穿行在山林之间,为校内的 576 名孩子送去学习资料。

疫情期间,开不了学的师生们只能用上网课的方式交流。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条件上网。

常德石门县壶瓶山位于湘鄂两省接壤地带,素有 " 湖南屋脊 " 之称。近日,在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就读的许多学生面临着没有教材的问题。3 月 5 日,学校决定给 576 名 3 年级及以上学生派发教科书。这 576 名学生分布在全镇的 21 个村,在这当中,许多学生住在 " 地图上找不到 ",甚至是需要翻山越岭的地方。

7 名教职工承担了教材分发的任务,在此期间,他们一度用上了最原始的 " 派件 " 方法——将书本装在背篓里,跋山涉水将书送到学生的手中。

3 月 20 日,送书教师之一的张炜娅向记者讲述了送书路上的故事。

7 名教师撑起 576 人的派送任务

因为学校人手不够,张炜娅在担任行政管理人员的同时,还是一名任课老师。事实上,学校从 2 月就已经开始上网课了,当时所用的教材是老师们从网上找来的电子教材。" 但是,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上网课学习的条件。"

她介绍,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 " 留守儿童 ",平时上学有的住校,有的在托管机构住宿、也有在就近的亲戚家借宿。重要的是,其中一些学生的家在交通相当不便的地方,有的地图上找不到,还有些在半山腰。由于居住环境和学生家庭条件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没办法跟上网课的学习进度。此外," 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对学生眼睛不好,而书本更容易学生去阅读背诵。"

3 月 4 日,石门县教育局将新学期教材送到,学校立即组织了送教材上门活动。3 月 5 日上午,学校集中确定学生家庭住址后,安排 7 名教职工迅速分为 3 个小组将清点打包的教材装好准备 " 派送 "。

首先,7 个人只有两台车。其中步行的一组负责就近区域,而有车的两组则要去离校更远的地方。张炜娅和肖晓为一组,负责镇上东面的山村。

运送教材的工具有些原始:背篓。从 3 月 5 日起的一周内,大家背着背篓,将教材分送至每个学生家中,7 人累计行程 1000 多公里。

90 后女教师一边开车一边开路

张炜娅和肖晓都是 90 后女教师,二人所在小组负责 6 到 7 个村,共需要送到 168 套教材。在送教材的那些天里,每天早上 6、7 点她们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踏上送书之路。近几年,镇上的道路情况大为改善,但许多位于大山深处、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依然要靠步行。

其中一名学生家,他们去了两次。5 年级学生刘依晨家住东山峰北山一片,地处海拔 1200 米高寒山区。" 第一次因为联系不上,也找不到准确位置 ",第二次联系好后,老师再次驱车前往离学校 50 多公里外的刘依晨家。

在她的印象中,最难去的是三年级一名同学的家。这名学生的家住在半山腰,坡度十分陡峭,看起来接近垂直。" 当地老百姓都说我们开车技术不好,让我们别去。" 于是,二人只能步行前往。" 我们这里海拔比较高,山路十八弯的羊肠小道。" 加上地广人稀,一趟耗费一个多小时是很常见的事。还有些地方的路只有一车宽,安全起见还是只能走路。

3 月 6 日下午,张炜娅和肖晓驾车出发前往江平村大京竹,在公路上盘旋了 1 个多小时后,被崩塌的山体挡住了去路。" 我们俩下车把大石头挪开,开一截挪一截。" 到了车开不上去的地方,她们只得下车,一边背起背篓爬山,一边跟家住山顶的刘玉山、杨雨嘉两名 3 年级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希望对方接应一段路程。即使如此,她俩的这趟山路往返也花费了一个多小时。

送书本身是个体力活,在这种情况下戴口罩会令呼吸更加困难。张炜娅说,因为山中空旷,空气质量也相对好,她们会在途中摘下口罩呼吸些新鲜空气,等遇到了学生及家长再戴上。在这些天里,7 名教师穿行在山间,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甚至衣服汗湿了只能靠着体温慢慢 " 烘 " 干。

将书成功送到学生手上后,身为老师的张炜娅还要督促学生学习。有些家庭只有老人在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于这个问题,她也只能使用相对原始的方法:每天打电话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状态和进程。

张炜娅说,虽然也会觉得疲惫,但听到学生说一句 " 谢谢老师 ",就感觉都值得了。

潇湘晨报记者 骆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