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小康画卷看常德】产业托起小康梦 ——西湖管理区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发布时间:2020-11-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洋桂 刘卫平

产业托起小康梦

——西湖管理区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见湖南日报11月18日10版)

肖洋桂 刘卫平

初冬时节,走入西湖管理区,看到农村一栋栋小楼房拔地而起,而城里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时隔多年造访的游客们由衷赞叹西湖之蝶变。

西湖是我省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近年来,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每年给全区贫困人口带来务工及土地流转收入4500多万元。“产业+就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德人牧业紫花苜蓿草种植基地。刘卫平 摄)

产业工人拔穷根

“在家门口工作,赚的比外面多,还能照顾家里人。现在的日子真是好!”今年55岁的贫困户卿宗美时常和同事感叹道,他现在每天回家都要喝2两烧酒,抽上1包香烟。

卿宗美是西湖管理区西州乡裕民村人,是名产业工人,在德人牧业公司负责奶牛喂养及清洁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妻子因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重活,一家的开销就靠他务工赚钱。以前为了维持生计,卿宗美远赴广东等地做建筑工,吃尽了苦头。而今,卿宗美收入稳定,家里的房屋也整修了一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德人牧业是西湖乳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建有牧场、牛奶加工厂及烘焙等公司,当地200多名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同时,乳业上下游产业链也得到延伸发展,兴起3000亩草业产业。西湖所产牧草除供应给本地奶牛外,还销往贵州、湖北、江西、广西等地。

被奉为“牧草之王” 苜蓿草,经技术攻关,成功在西湖牧业小镇落地生根。西州乡黄泥湖村村民廖新西承包了100亩苜蓿草,每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介绍,苜蓿对南方地区来说比较稀缺,市场前景广阔,不愁销路。他以前常年在外务工,也仅够养家糊口。而今,在家门口参与发展产业,建起3层高小洋房,最近他在考驾照,准备买个小车,想和城里人一样,农闲时开车出去游玩。

“现在种植玉米也能赚钱,半年辛苦半年闲,这日子没得讲!”今年57岁的陈铁斌说,他在牧业小镇流转了500亩地种植玉米,就近卖给草业公司加工成牛饲料,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陈铁斌说,以前种植玉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现在草业产业兴起来了,通过机械化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比以前值钱了。他现在除在自留地建了房子,还在集镇上买了商品房。

利益联结全覆盖

家住西湖管理区西州乡黄泥湖村贫困户刘小明,因一起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独自生活都存在困难。西湖管理区坚决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给刘小明的住房进行了翻新,并新修了厨房和厕所,而且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给他购入1头奶牛寄养在德人牧业。如今,刘小明每年可固定分红1600元。

西湖管理区乳业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初,西湖管理区财政出资60万元,购入了30头奶牛,给包括刘小明在内的30个特困户每户1头,寄养在德人牧业,每年按每头奶牛1600元的标准固定分红,时间持续5年。

当前,德人牧业正在建设第二牧场,建设5000平方米的标准栏舍,计划新购入500头奶牛。其中300头奶牛,西湖管理区将融入产业扶贫政策,发动贫困户积极参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贫困户小额贷款筹集资金投资购买,购买的奶牛由德人牧业集中管理并承担全部风险,贫困户按照每年1600元至4000元不等的标准参与固定分红,为期3年。3年后,德人牧业将本金返还给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西湖管理区结合现有产业和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做到“一村一社”、做到“家家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目前主打产业有牧业、草业、果蔬业、养殖业,主要带动模式“土地流转+务工+项目分红”。

今年,为不断提高“造血”能力,西湖管理区决定再次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筹措资金1000万元,选取湖南正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牵头发展产业,把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用在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上,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及项目扶持,并按一定比例给贫困户分红,确保全区932户贫困户利益联结的全覆盖。

就业托起小康梦

发展产业拔穷根,帮助就业摘穷帽。

来自西湖管理区西湖镇旺福村的贫困户艾子龙,自今年5月参加无人机飞手培训后,便“飞离”了贫困。他现在湖南三湘丰隆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每月保底收入有2000多元,旺季时月收入可到6000多元,今年已创收近3万元。

西湖管理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无人机给苜蓿草、水稻、蔬菜等作物施肥、喷药等成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当地积极探索“无人机技能培训+就业”新模式,举办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54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人次,就业率达100%,人均年收入可达7至8万元。

同时,还积极依托国家“雨露计划”、农民转移就业等项目,开展“实用生产技术”、“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将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重点群体作为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素质、生产经营能力,并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目前已累计整合投入培训资金380多万元,举办各类技能培训94期,培训贫困群众5270人次,通过培训转移就业2400多人次。为贫困人口提供“一对一”免费就业服务300人次,跨地区有组织输出贫困人口84人,农村贫困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598人,累计发放交通补贴80余万元,开发就业扶贫车间4个,累计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118个。

西湖管理区还积极加强就业扶贫载体建设,现已建成省级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市级明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扶贫基地,明穗生态农业、上优食品、楚锋生态农业、穗丰生态农业等扶贫车间。其中,扶贫基地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88人,扶贫车间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39人。

此外,为了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西湖管理区以乳业为主导,发展“种-养-加-销-游-创”全产业链模式,形成了以“一镇六园”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区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3家、合作社70多家、省市龙头企业6家,发展稻虾混合种养2万亩、有机芦笋2100亩、有机果蔬种植4500亩,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管理区及周边农业转型和农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