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小康画卷看常德】乡间处处尽欢颜——汉寿县洲口镇乡村振兴走笔
发布时间:2020-11-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鲁融冰 王愚 范晖 曾咏 周蔚环

乡间处处尽欢颜

——汉寿县洲口镇乡村振兴走笔

(见湖南日报11月25日11版)

鲁融冰 王愚 范晖 曾咏 周蔚环

沅水汤汤,奔流不止;所经之处,生生不息。一江碧水汇入西洞庭湖尾闾,久而久之,造就了“鱼米之乡”汉寿县洲口镇。土壤肥沃、水域辽阔,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当地发展种养业的坚固基石。

洲口镇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历年被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这里盛产鲜鱼、甲鱼、泥鳅等水产品,建有万亩特种水产养殖核心基地。如今,这片沃土之上,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徜徉乡间,但见张张笑颜。

(农民喜迎甘蔗大丰收。 鲁融冰 供图)

果林茂密焕生机

穿行在汉寿县洲口镇前进村,红彤彤的四季红柑橘挂满枝头,活像一个个小灯笼,引人驻足。村党总支书聂作利介绍,这片果园是湖南省前进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尽管面积不到200亩,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柑橘,果园里还种有黄桃、提子、葡萄、李子、脐橙等十多种水果。茂密的果林,也成了上百只大白鹅玩耍嬉戏的乐园。

67岁的洲口镇乌龙港社区居民邓生帮,正在葡萄藤下培管作业。他曾是一名种粮大户,高峰时流转土地50多亩种植水稻。从去年起,邓生帮来到基地务工。“年纪大了,下田种稻吃不消,来这里上班,包吃包住,一年能挣4万多元,蛮好!”他乐呵呵地说,这里一年到头都有事做,最忙的时候,要请10多个人才搞得转。

前进村村民余自连是一位聋哑人,家里因残致贫,往年仅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如今,基地优先贫困户用工,让她在家门口谋了份差事。她年逾古稀的婆婆也闲不住,积极加入务工队伍,干些除草、剪枝等力所能及的活儿,婆媳俩每年收入近3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另外,这里的土地流转费高达700元/亩,很多农户将自家土地流转变现,自己则安心外出打工挣钱。

前进生态农业负责人戴立军,于2016年返乡创办这个示范基地。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产高品质农产品,逐步开展深加工,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助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从而造福家乡。截至目前,基地共为农民支付100多万元务工费用,解决农民就业20多人;通过示范带动村里19户农户发展生态种养业220亩。

如今,村里有了出路,村民鼓了腰包。前进村照着大家的设想,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进,伴着果林里传出的阵阵欢笑声。

沙嘴甘蔗甜如蜜

陶醉在乡间晚秋景致里,不知不觉便到了沙嘴村地界。沿村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小洋楼,在庭前花花草草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这些居民楼又被戏称为“甘蔗楼”。顾名思义,沙嘴甘蔗远近闻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沙嘴村土壤底层为铁砂黄土,表层冲积土壤肥沃,含有多种矿物质,加上农户长年施用有机肥,非常适宜果蔬生长。甘蔗在这块土地上,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史。县志中有记载,古龙阳三大名优果蔬,即沙嘴甘蔗、香炉洲辣椒、老鼠洲萝卜。沙嘴甘蔗杆长节疏、甜味纯正,历来名扬洞庭。

然而,古往今来,沙嘴甘蔗仅停留在村民零散种植、零散销售的层面。“怎样发挥产业特色,更好地造福于民,成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方向。”2017年,沙嘴村并村后,村党总支书记张尚明带领村支两委,从整体发展规划着手,开始为农民谋求更大出路。

首当其冲的便是扩大种植规模。沙嘴村积极贯彻践行集体资源清理政策,将村里的闲置杂屋及荒芜的沟港坡渠开发利用起来,让这些昔日蒙尘的资源,变成农民的“聚宝盆”。村民张尚云从中尝到了甜头,乐在其中。他的家原在老黄堤,是一户三间平房,周边土地利用率不高。搬到村道旁后,他不仅建起了楼房,而且老屋旧址及附近3亩多荒芜土地被平整利用,仅种植甘蔗每年就能增收1.5万元。

为使产业优势最大化,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沙嘴村成立了甘蔗专业合作社,已有200多户蔗农入股。同时,通过注册商标,让甘蔗的销路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每到秋冬季节,沙嘴甘蔗便出现在长株潭及省外市场上。随之而来的,是蔗农户平8万元左右的年收入。

近年来,村里还因地制宜,从江浙一带引入冬桃、红梨等特色品种。如今,全村现有经济作物区1500余亩,鱼池养殖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各千余亩。为重点打造成特色产业带,村里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将主干道整体绿化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将三大基地整体规划成风光带。沙嘴村由此华丽蝶变,成为产业兴旺、景色怡人的美好家园。

生态鱼苗跃龙门

10月31日上午11时许,一辆大型鱼罐车从洲口镇侯王村驶出,将约4000公斤草鱼鱼苗,运往江西南昌。望着车辆远去,三益昏生态鱼苗养殖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宗富,擦掉额头上的汗珠,感慨万分。从10月份开始,每天2-3车的装车频率,让他和社员们全然不知疲惫。当月,合作社共计销售各类鱼苗超10万公斤。

“我们村原来以种稻为主,可由于地势低洼,沅江一旦涨水,田里就汪洋一片,农户自然不能保收,这成为村里发展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说起合作社的由来,李宗富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从1998年起,一些村民开始自行想出路,利用上半年时间种稻,下半年便在稻田里养鱼,探索稻鱼共生的模式。

此举巧妙应对了天灾,让部分农户尝到了甜头。2014年9月,为改变他们单打独斗、盲目赌市场的状况,村里本着自愿联合、资源共享、民主管理、风险同担的原则成立了合作社,起初仅有养殖大户9户。然而不到半年,村里自愿入社的养殖户增至114户,面积达1600余亩,注册资金由原来200万元增至1000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村里以此为发展契机,通过流转形式集中连片发展早稻种植+鱼苗养殖模式,并与大北农公司展开合作,获得了强力的技术支持,鱼苗损伤率大为降低,亩产值从原来的几百元增至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侯王村这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顺,村里的鱼苗北至宁夏,南至云南,声名远播。截至目前,全村鱼苗养殖面积达2600余亩,占全县鱼苗养殖面积的60%,全年出产优质草鱼苗约75万公斤、麻鲢苗30多万公斤,还有鲤鱼、鲈鱼、白金鲫鱼苗等,总产值约1600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益昏生态鱼苗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结对帮扶附近6个村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53人,通过技术指导、发放生产资料和产业分红等形式,切实提高贫困户收入,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决战作出贡献。今年疫情期间,该村还捐出3300公斤鲜鱼,助力湖北抗击疫情,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洲口镇党委书记钟毅刚表示,下一阶段,该镇将强化各项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调动广大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