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小康画卷看常德】芦荻花开天景新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姜鸿丽 毛文娇

芦荻花开天景新——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红色”引领振兴蝶变

位于黄爱村的天景花池成为常德市民的打卡胜地。(武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姜鸿丽 毛文娇

收获是金秋最美的画卷。9月下旬,走进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处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在阡陌里画出一道道柔美的曲线,一片片翠绿的蔬菜穿着蓬蓬的碧裙跳脱出金色背景独舞,一个个项目基地机器轰鸣奏响产业发展的乐章……

近年来,武陵区芦荻山乡深入贯彻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深入推进常德市“4+9”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通过石公庙、黄爱、蓼子坪、芦山4个示范村,带动周边5个村同步发展。由芦荻山乡大笔擘画的农村新景、发展新曲、振兴新卷在武陵大地,正徐徐舒展。

红色精神凝聚新活力

黄爱村,原芦荻山乡天井港和小井港两村合并而成,是“中国工运先驱”黄爱烈士的家乡,故而更名。近年来,芦荻山乡充分挖掘黄爱烈士的革命精神,投入1000万元打造省级黄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黄爱精神是什么?对于黄爱村村民来说,就是不怕艰苦、勤劳奋斗。“黄爱烈士就是我们村的人,我们不能给烈士丢脸,无论什么困境,都要不怕苦、肯奋斗,才能找到出路。”说这话的是黄爱村老支书黄朝佳。他说,黄爱村地势低洼,下雨就涝,农作物常常失收,因而成为省级贫困村。这几年,在武陵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芦荻山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黄爱村因地制宜发展湘莲基地,打造千亩荷塘,把地势低洼的弱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引进投资8000万元的田园综合体天景花池,不仅摘掉贫困帽,让农民鼓了腰包,还带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大变样。“现在,我们田园变景区,推开窗户就是景。”黄朝佳说起黄爱村的变化。

沿着一条柏油路,走进天景花池,虽然荷花的娇艳已经退却,但布景的粉红藤蔓仍把景区装点得生机勃勃。天景花池项目运营负责人宋波介绍说:“自去年开业以来,天景花池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益400多万元。景区运营以后,解决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平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景区周一到周五免费对村民开放,吸引不少村民游玩,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们将结合黄爱红色文化,打造党建团建基地,打造一条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主题乡村游产品。”

在黄爱村,红色精神已凝聚成蓬勃的发展力量。在黄爱烈士精神引领下,该村还引进千亩富硒草本咖啡种植基地和湘西北康养文化产业园。黄爱村村民563户2152人,有24户61人已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1.2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繁殖‘红色’细胞,把黄爱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产业的‘细胞’中,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建设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乡村产业链。”芦荻山乡党委书记孙家辉说。

筑牢堡垒竖起“铁脊梁”

车行至芦荻山乡大关庙村,金色的麦浪翻滚,一台台收割机轰隆作响。一圈下来,缕缕稻穗变成了颗颗谷粒,晒满前坪。贫困户梅昌明在村道两旁割完草,又给油菜打药。看着别人收谷,他也心痒痒:“现在家家户户水稻收成好,收割机都忙不过来。我有两亩水稻,正在排队等着呢。这要放在以前哪有排队的景象呦,年年颗粒无收,肚子都填不饱,愁死人啊!”

话没落音,58岁的村民梅友进卷着泥裤腿走了过来,拍拍身上的灰说:“今年收成好,一亩田少说产550公斤稻谷,我七八亩水稻,收入过万元。今年这么大的水,水稻都没被淹,全靠村支两委,给我们老百姓办了大实事、大好事。现在村里人个个干劲十足,你追我赶奔致富。您瞧瞧,这几年村里盖了60多座新房,添了300多辆小车。”

民腹饥而囊空,村贫瘠而屋漏。以前大关庙村是个典型的水窝子,每遇大雨,上百亩良田绝收,是省级贫困村。靠天吃饭的村民没有收入来源,村里人心涣散,常常上百人结队上访。村党支部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没有一任干上两年。面对大关庙村的窘境,芦荻山乡历届党委政府坚信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顶梁柱”。“我们配优班子、建强队伍、筑牢堡垒,重点解决大关庙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芦荻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鹏程说。

2014年,大关庙村支两委换届。当过兵,把水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村民梅开会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细心的他发现大关庙村十雨九涝,除了地势原因,还在于排水不畅。水草像棉被一样覆盖着一条条沟渠,影响农民生产。为此,他跑部门、筹资金,大刀阔斧地兴水利、通沟渠、建桥梁。短短几年时间,梅开会带领村民疏通硬化5000多米沟渠,改扩建24座小桥,硬化道路15公里,彻底改变内渍严重问题。从此,每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稻谷晒满坪。

“粮食年年丰收,村民们有了干劲。农闲时,村民纷纷进城打工。每到凌晨四五点钟,大关庙村道都是车水马龙,大家赶着出去上班。大家齐心谋发展,也就少有人再去上访。”梅开会说。

眼看又快换届了,乡干部下村调研摸底。说到换届,村民们马上围了过来:“梅书记可换不得,他可是我们村里的‘主心骨’,全村的兴旺都要依靠他呢!”

做优产业托起振兴梦

进入10月,芦荻山乡芦山社区羊肚菌基地开始着手培养羊肚菌菌种,准备明年春节上市。常德市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春介绍道:“目前公司以种植羊肚菌和灵芝为主,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特别是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反响好。明年,我们计划把羊肚菌基地扩大到1000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近年来,武陵区芦荻山乡做优农业产业,重点打造千亩天景花池田园综合体、千亩农产品物流园等农业产业6个千亩工程,芦荻山乡羊肚菌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

“依托羊肚菌基地,我们为社区68人提供了务工岗位,其中20%是贫困户,人均月收入达3000多元。产业扶贫注入资金50万元,永春堂为109名贫困人口每年每人分红200元。现在,上市公司惠生肉业活禽宰杀项目和一家新兴环保材料公司也落户芦山。建成后,芦山社区集体收益将达150万元以上。”芦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康伟说,产业兴旺了,居民的口袋也跟着富起来了,现在5000多名社区居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

今年52岁的康木兰身患乳腺癌,为了治病家中债台高筑。2014年,她们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她在外打工早出晚归,身体吃不消,村里推荐她到羊肚菌基地做出菇管理工作,每年工作不到8个月,收入有2万多元。“社区有产业,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现在,女儿也工作了,老公打工一年还可以赚4万多元,家里日子越来越好。”康木兰说话时中气十足。

沿着芦山社区一条整洁干净的沥青路行走,道路两旁栽满了樱花和海棠,待到明年盛开时,又是一道风景。居民邓国庆站在路旁,感慨地说:“这条4.1公里长、6米宽的沥青路,得益于乡村振兴建设,整合资金才修起来。社区产业兴了,路也好了,居民腰包鼓了,幸福日子来了。居民们生活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我们老百姓把这条路喊作‘振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