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镜头下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1-11-22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葛辉文
    走进南洞庭,在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沅江市,李剑志是个名人。

  到了沅江,一定得会会他。

  想不到才四十七岁的李剑志头发花白,应该是洞庭湖的风霜所染。

  想不到这个护鸟第一人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曾是一个打鸟的人,我曾伤害过洞庭湖的鸟。”

  从捕鸟打鸟到拍鸟、爱鸟、护鸟,李剑志坦言,12年前没有放下汽枪、立地成佛,是他人生的最大飞跃。

  这个和鸟相亲、和洞庭湖相守多年的人,和记者说的最多的是透过他镜头下的变化,他对洞庭湖的观察和思考。

  镜头下的变化之一:鸟与人越来越疏离,拍摄的距离越来越远

  李剑志身背三角架、手拿着长焦镜头,大大的摄影包像座小山压得他走路都微躬着背,和一大帮记者同行,他显得更专业。

  摄影是李剑志最大的爱好。尽管家里经济拮据,全家四口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可这些年来,他咬紧牙关,平时家里的开销省了又省,先后投资近30000元,添置了四台照相机和相关器材,拍摄胶卷100多卷,光冲洗费就有6000多元。他现在身上的专业设备价值都过了10万元。

  “设备越来越好,是因为和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以前我拍鸟,用的是50毫米焦距的普通国产照相机,离鸟二三十米就可以拍得到,鸟儿们见了我也不怕,自由自在的,有时还好奇的在我镜头前飞来飞去,就像见了自家人一样。”回忆起前些年拍鸟的情景,李剑志很是陶醉。

  李剑志很早就与鸟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生活在南洞庭大堤边的他,童年常和小伙伴以弹弓打鸟为乐。参加工作以后,李老师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他喜欢的摄影、写作、打猎上,时常邀上一群同事,背上汽枪到学校旁边的林子里或芦苇荡里打鸟。

  1999年8月,沅江一农民拒绝重金收买将捡到的猴面鹰无偿献给国家的报道,让李剑志陷入了沉思,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一位普通的老百姓尚且懂得护鸟,自己怎么能去打鸟呢?于是,他放下猎枪操起相机,开始专门拍摄洞庭湖区的鸟,关注鸟类的生存环境,并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拍摄的鸟类作品来唤醒更多的“打鸟族”来爱鸟、护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护好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

  可让李剑志惆怅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乱捕乱打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今的鸟儿与人越来越疏离,他在拍摄的过程中,鸟儿非常警觉,刚一察觉到人声,鸟儿就一飞而散,所以他现在镜头的焦距已从50毫米到了500毫米以上,只能躲在上百米远的地方,远远地拍鸟。

  “我没有能力一个个去阻止那些捕鸟打鸟的人,我只有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爱鸟护鸟,让鸟把人当作真正的朋友。”去年以来,李剑志先后在学校、企业、机关、公园、商业中心免费举办摄影展30多场,他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全市60多所中学进行巡回展览。

  李剑志用自己的方式拉近着人与鸟的距离。

  镜头下的变化之二:洞庭湖的水鸟越来越少,林鸟越来越多

  2005年,李剑志编著的《洞庭百鸟图》成为鸟迷和环保人士们的珍藏品和学校环保教育的教科书,并获得了湖南省科普作品奖图书类二等奖。

  从2005年至今,李剑志通过自己拍摄和网上征集,编著的《洞庭湖鸟类图谱》正在出版中。

  在新书里,收集到了350多幅洞庭鸟类图片,数目远远超过了上一本书。常年研究鸟类的李剑志告诉我们,这些年来,他已在洞庭湖湿地拍摄天鹅、白鹳、灰鹤、猫头鹰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100余种,写拍鸟日记10多万字,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近年来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引起了他的担心,他在洞庭湖拍的鸟,居然有很多是林鸟,真正的水鸟明显在减少,尤其是珍稀水鸟越来越少。

  2009年,在省林业厅主办的寻找湖南省省鸟的活动中,李剑志是惟一拍到省鸟——红嘴相思鸟的人,而李剑志告诉记者,红嘴相思鸟是典型的林鸟,他却是在洞庭湖湿地拍到的。

  本应该在山林间飞翔的鸟怎么会在洞庭湖湿地安营扎寨?李剑志在拍摄中思考着。

  近些年,因为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将外来物种引入洞庭湖湿地,而这些外来物种快速生长繁衍,改变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这应该是造成洞庭湖水鸟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这些年在洞庭湖湿地种杨树,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明显,我一直在呼吁,再也不能在洞庭湖湿地栽树了,否则洞庭湖湿地变成了林地,我们悔之晚矣。”李剑志越说越激动。

  镜头下的变化之三:洞庭湖水位越来越低,拍摄的地点从湖变成了洲

  曾经,为了拍天鹅、小白额雁等珍禽,李剑志冒着严寒来到东洞庭湖的最南端。白天,躲在洲滩上守候大雁游近,晚上则借住在老乡的鸭棚里。为了拍到成群大雁在水中的嬉戏镜头,他独自驾船到湖心,守候了6个钟头,直到手脚冻僵,鼻涕直流,才如愿拍到大雁戏水的珍贵照片。

  在野外拍鸟是十分困难和艰辛的。李剑志的6000多幅摄影作品,就是这样历经艰难拍出来的。这些年来,他利用节假日,昼行夜出,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八百里洞庭湖区,行程上万里,走遍了东、南、西洞庭湖的每一寸湿地。

  拍鸟最好的季度是冬季,而洞庭湖区哪些地方最适宜拍摄,李剑志都非常熟悉,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要来洞庭湖拍鸟,他经常都是义务向导。

  “不过现在拍摄比前些年有了一个改变,我最早拍摄时的湖好多现在变成了洲,想拍个大雁戏水的镜头越来越难了,通常鸟都是栖息在湖洲上。”李剑志告诉记者,前些年拍摄,他通常是骑着摩托车还要租船,现在则常常只要摩托车就行了,在洞庭湖湿地里行走,简直就像在沙滩上行走,满面满身都是灰尘。

  洞庭湖的水位近几年年年下降,湖面年年减少,这不是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而是来自李剑志拍摄点的现场报道。

  为此,李剑志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野外搞拍摄,作调查,指导学生所作的《洞庭湖鸟类生存环境调查》,在今年4月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水是洞庭湖的灵魂,失去了水,洞庭湖还叫这个名字么,洞庭湖的鸟儿还有自己的家园么?”李剑志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