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千古魅力桃花源
发布时间:2010-10-20   来源:  作者:


  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东晋大诗人淘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传世1600多年来,桃花源盛名誉满海内外,吸引了历代文人志士问津探幽,忙煞了中外游人游览赏析。千古魅力桃花源的奥秘何在,我久有寻找幽奥之意,趁今春桃花盛开之际,赴桃花源探访了各个景点,细细品味“世外桃源”的奇妙境界和无穷神韵。

 
  我走进桃花源的中心景区桃花山,望见嵌镶在牌坊中柱上的“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就启开了游兴和思绪。进入院内,一片茂密的桃花林格外醒目,朵朵桃骨,鲜红、血红、粉红,妩媚动人。穿行在桃林中,一阵阵花雨从枝头飘落,恍然进入仙境,使人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的美感(唐王维《桃源行》诗中句。)出桃花林,沿桃花溪前行,不觉到了因《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而命名的穷林桥,桥下流水潺潺,桥周桃花灼灼。踩着古朴的岩巴路登山,便到了秦人古洞。相传是武陵渔郎从口入处,洞极狭,主洞长60米,洞内有支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耐人寻味。在观赏桃花山的佳致时,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武陵桃花源与此处地理环境完全吻合,文因境生,境以文显,使得桃花源具有经久不衰的引人魅力。

  
  更令人向往的,是去探索古老神秘的桃花山人文景观。到了菊圃,知其始建于明代,因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而得名。圃中建有“渊明祠”,祠前有中国工笔书画家陈白一刻制的“渊明爱菊图”,陶渊明飘逸安然的画像跃然图上。祠内,刻有《五柳先生传》,右边的30幅连环画记述了陶渊明的生平,左边为历代文人对陶渊明先生的评论。鲁迅先生在评论文中就说,陶渊明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南见南山”的飘逸之风外,还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我很以为然。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五次为官,五次归隐,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冠可挂,印可抛,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清风亮节的气质,实是令人敬仰。穿过菊圃,到了碑廊。此为1982年兴建,集唐以来著名古碑18块,内有杜牧、李群玉、胡曾三块唐代诗文碑,弥足珍贵。再到集贤祠,祠中供奉有陶渊明画像,四周刊出了游历过桃花源的先贤李白、刘禹锡、孟浩然、王昌龄、张旭等12位的雕像和诗文。我在凝目细嚼先贤诗文时,觉得刘禹锡在《桃源行》中”清源行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口苔藓烟霞生、暗行数步逢虚明“的诗句中,真把游人踏花寻找桃花源洞口的情景写活了。

 
  穿过秦人古洞,来到秦人村。果然豁然开朗,一片世外桃源新天地。立于豁然台高处,仰望则四周环山,古木苍天;俯视则良田美池,清溪流水。下行至秦人居,均为秦代建筑式群。出秦人居便是长达1168米的竹廊,廊亭相连,造型奇特,把沿途的公议堂、秦先祠、秦人作坊等景点联结起来,极具古风古韵的先秦风味。

 
  最引人新奇的,是新开发的秦人古道。它碗蜒千米,由153米的隧道和古舍、古台、古牌坊组成。今武陵人凿通秘径,揭千载之秘,意在把这块瑰宝从幽蔽的古韵之中开发出来,敞为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融入人类精神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

 
  开放了的秦人村,再也没有古代的“黄发垂髫”,而是现代新型农民,生活富庶,笑逐颜开,多处摆设独具民俗的擂茶馆,欢迎四方来宾尽享“秦人擂茶”文化之愉悦。我在品茶之余,遥想陶渊明先生昔日构想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今日已付诸实现。若陶老先生能看到今日之太平盛世,该是何等欣慰啊!

 
  跨过“319”国道,进入桃源山。首先攀登水府阁。凭栏眺望,沅水浩荡,青山滴翠,低峦、曲水、弯洲、长湖、悬崖、高阁互为因借,气象万千。那素称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不是就浮现在眼前吗?每当夕阳在天边吐红,不是可看到三日同辉,奇绝天下的美景吗?

 
  从水府阁下行至桃川,游览人称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道教圣地,殿内以三清四御为首的诸尊神象体形高大、肃穆庄严。


  再下行至天宁碑院,于1992年在原“桃川书院”基础上扩修而成。这座工艺奇艳的碑院,最起眼的是石龙双环亭,各由100条石龙组成,栩栩如生。备受游人关注的,是庞大的桃花源博览馆,展出了历代来过或写过桃花源千多位名家中的22位代表及代表作,供游人观瞻。将征集到的全国书画家名笔的作品,镌石碑84块,供游人观赏,可说是集民间石雕工艺之大成,汇桃花源文化之精华,为景区增添了无限风采和神韵。

 
  游完如诗如画的桃花源,我才明了,它是《桃花源记》所述避秦绝境原型,后人所称“世外桃源”真迹。是一个以陶潜文化为核心和主线,集道教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为一体既古意盎然又自然质朴的旅游圣地。愿更多的游人前来索隐探幽,共享人间仙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