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武陵人的一天(第38期)】金奖背后的一箩筐故事
发布时间:2015-11-19   来源:华声在线常德频道  作者:摄影/陈自德 欧阳建强 文/姚琴

她们的故事饱含执着;她们的故事充满梦想;她们的故事弹奏着山高水长;她们的故事舞出人间善良;她们的故事有一箩筐。

11月3日晚8点,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颁奖晚会暨优秀节目巡演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群星剧场拉开帷幕。由武陵区文化馆创作的常德丝弦《“110”的故事》、舞蹈《距离》分别获得曲艺类和舞蹈类两项金奖。

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成绩是令人高兴的,但在这成绩的背后,却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DSCF3659.jpg

她叫李庭婷,今年28岁。2011年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武陵区文化馆担任音乐创作专干,主要负责歌曲和常德丝弦的作曲及表演工作。这天,作为主唱之一的她和往常一样在文化馆一楼多功能厅排练常德丝弦《“110”的故事》。

(2)DSCF3713.jpg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的这位帅小伙于淼,去年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武陵区文化馆,原本唱美声的他,现在“转型”表演常德丝弦,对他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他通过反复的摸索、学习、排练,唱腔和表演现在都已很娴熟。

(3)DSCF4012.jpg

常德丝弦要求表演者 “手拿三弦,边弹边唱”。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位主演李庭婷和于淼二人每个周末前往长沙拜师学艺。但他们说:“辛酸与快乐并存!”

(4)DSCF4066.jpg

“琴不离手”是李庭婷的常态。在家练琴时,两岁半的儿子也会在旁边好奇的看着妈妈。也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文艺细胞,加之经常听妈妈弹唱,现如今,小家伙已经能有模有样地哼唱几句常德丝弦了。

(5)DSCF3768.jpg

正在给两位演员指导表演的谌晓辉老师,是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从文化馆退休后谌老师依然发挥余热,不仅分担该节目的作曲,也负责演唱和排练。

6.JPG

成功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付出,她们原本细嫩的手指上现在已有一层厚厚的老茧。四位伴唱演员开着玩笑说:“没想到现在除了会跳舞,竟然还会弹琵琶唱丝弦了!”

7.jpg

打造原生态常德丝弦,是他们一直追求的。为此,节目组特邀请到原省曲艺团资深丝弦专家宋洁老师担任编导,并请来原文化馆馆长姜建熙、原市曲艺团李小石等老一辈演奏家组成乐队。

8.jpg

原本从事舞蹈编导的章赛群,为了表演得更好,特意师从原曲艺团司鼓老师周迪初学习板鼓。每天不间断的学习与训练,现在已经打得有板有眼,同事都戏称他是“帅哥打鼓佬”。

9.jpg

“这才是真正的常德丝弦。”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教授观看了常德丝弦《“110”的故事》后,给常德丝弦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10).jpg

常德丝弦《“110”的故事》,在今年9月21日参加了常德曲艺专场汇报演出,这一云集了老中青三代演员,凝集了全馆人员心血的原味丝弦,一经上演,现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该节目也被选送参加湖南省艺术节,并最终获得曲艺类金奖。

(11)DSCF2853.jpg

黄莹莹,是武陵区文化馆的舞蹈专干,在舞蹈《距离》中扮演母亲。

(12)DSCF3288.jpg

正在给黄莹莹示范这段舞蹈动作的是武陵区文化馆专职编导万光明,编创能力很优秀的他,曾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多项大奖。舞蹈《距离》中很多亮点都出自他的构思。

(13)DSCF3194.jpg

排练现场,演员们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有时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练上成百上千次,“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合中,我们的团队也进一步团结和充满活力”,馆长付芳丹如是说。

(14)DSCF3561.jpg

为了呈现更完美的舞台效果,谌晓辉老师带领文化馆青年演员一起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会发光的手机。谌老师说:“实际上,我们馆演出的道具大部分都是——DIY!”

(15)DSCF3659.jpg

每天坚持训练基本功是文化馆舞蹈演员的必修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就是这样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如今不断涌现文艺精品的优秀团队。

(16)DSCF3571.jpg

舞蹈《距离》后半部分将场景设定在除夕团圆夜,为了营造节日气氛,节目组给演员准备了帽子和围巾。看到新的演出服装,演员们特别高兴,纷纷试穿起来。

试穿完服装,青年演员们情不自禁要求与节目中的“妈妈”合影,于是这温馨的场面就此定格。

一起排练,一起闹,一起笑,有时也会这样:穿着表演服装,随机就开始投入道表演中去了。没有人在乎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表演,只想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

11月3日,喜讯传来,武陵区文化馆创作的舞蹈作品《距离》获得了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并受邀赴长沙参加“三湘群星奖”颁奖晚会暨优秀节目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