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扶贫日记|刘源:扶贫路上的“小事”
发布时间:2018-08-13   来源:桃源县政府网  作者:

  扶贫日记|刘源:扶贫路上的“小事”

  5月底,单位负责人找我谈话,安排我去茶庵铺镇太平铺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说实话,这样的工作,对于二十几岁的我来说,确实有些压力。带着一点点不安、一点点期待,开始了我的扶贫工作。两个月的驻村生活,让我对基层、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一些浅显认识。特别是,对贫困户的上户走访,让我感触良多。

  


  贫困户老常的“特殊”要求

  老常,本名常凤尧,现年65岁,居住在太平铺社区11组。我们去看望他时,老常正在家附近打零工,社区闵支书的一个电话把他叫了回来。初见老常,他身材不高,皮肤黝黑,显得十分干练。老常家离公路还有1公里小道,他引导我们往家的方向走,穿过一片树林,一只破败的木屋映入眼帘。他打开锈迹斑斑的锁,从屋内搬出几把凳子,赶忙招呼我们坐下。

  在与老常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老常的老伴很久以前就去世了,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广东务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挣得微薄的收入,两个子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平时就老常一个人生活。我询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解决,老常激动地说:“自己身体还算硬朗,自己打零工的收入以及基本养老金能维持日常开支。只是居住地方圆五里都没有人家,平时说话的伴都没有,希望能搬到人多的地方生活。”我们的扶贫工作在帮助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应该是我们着重考虑的。

  贫困户郭哥家的红灯笼

  郭哥,本名郭跃坤,家住太平铺社区柑子湾。一家五口人,上有九十岁的老母亲,下有刚三岁的儿子。郭哥原本家庭还算幸福,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大儿子身体大面积烧伤。为了给孩子治病,前后花费10多万,每年还需进行必要的治疗,突如其来的灾害让家庭一贫如洗。目前,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郭哥在外安装门窗。家里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木房,看上去已经破败不堪,但与之对应的是挂在屋门口的两只大大的红灯笼,在我看来,显得格外的“刺眼”。

  我下意识问了句,郭哥,你这门口挂的两只红灯笼挺漂亮的。他笑着回了句,对啊,红灯笼代表红红火火,我希望我们家的生活就像这灯笼一样,越来越好。听了他的回复,当时的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如郭哥说的,只要对生活充满向往,就会有希望。

  扶贫路上的草帽哥

  


  进入七月,烈日当空照,热得让人不想出门。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戴着他那标志性的草帽,开着他的小面包车,游走在乡间小路,奔走在贫困人家,为之解决饮水、通电等日常小事。社区群众亲切的称之为“草帽哥”,他就是我们社区主任刘文斌。

  虽然他偶尔唠叨,现在的群众工作不好做,做好了没人夸奖你,没做好群众还会骂你,我现在五十几岁了,干完这届就不做了,难得受着冤枉气。但是每次和他一起下村走访,我们的村民都热情的和他打招呼、拉家常,向他反映的困难,他都马上予以解决,一点都不含糊。我相信,像刘主任这样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还有千千万万。他们领着不算高的工资,他们可能也会有怨言,他们可能也会有不甘,但对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感情、对故土的眷恋,促使他们留下来,十年、二十年。(作者为桃源县委驻茶庵铺镇太平铺社区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