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论感恩
发布时间:2010-12-18   来源:  作者:刘明

4.非利性。感恩是不图回报的。它不求功利,只图给施恩者以报偿。虽然有时候感恩之人客观上也会因其感恩而受益,但这只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感恩者的主观愿望。如果抱着功利的目的去感恩,企图通过感恩而得到好处,感恩就变味走样了,就不是真正的“感恩”了。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是每个学生所应秉持的态度。但现在有些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感恩片面地理解为宴请、送礼等物质化表达方式。这就搞错了。最近,《中国青年报》对“现在很多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原因”作了一项调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想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送礼成风,担心孩子受委屈”排在第二。这种感恩,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并不是真正的感恩,而是在向老师投放“情感高利贷”,这不仅无助于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且还把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搞坏了。

5.倍加性。感恩和还债有本质区别。还债讲究的是数量对等,借一样东西,还一样东西,借一块钱,还一块钱,至多再加一点利息。感恩则不然。在施恩、感恩的过程中,数量的概念变得很淡,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慰藉才是重要的东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不懂感恩的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懂得感恩的人看来,十分正常。讲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渴难耐,而他推销得却很不顺利,以至有些绝望。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鼓舞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这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手术结束了,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她却在手术费单上看到了一行字:手术费=1杯牛奶。1杯牛奶能够升值成昂贵的手术费,最关键的催化因素就是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1杯牛奶永远只是1杯牛奶,不可能和手术费划等号。再讲一个故事:湖南少年黄珂,为了感谢50多名默默资助自己治病的好心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刻,辗转数十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只为向多位恩人当面道谢。这种道谢,没有给帮助过他的人一分钱,但他却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整个中国。这是一颗感恩之心,一声“谢谢”道出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谢之情,感动和温暖了众多的人们。有人说,“谢谢”二字一钱不值,而我却认为,它的价值胜过一叠叠人民币,胜过一叠叠美元、欧元,胜过万两黄金白银!

6.感染性。感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人际之间和善、谐同的主流,往往能够在心与心之间产生共鸣,从而造成极强的感染带动效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种动物间的感恩故事让人们口耳相传上千年;“路借米”、“结草衔环”,这些古人感恩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感恩老师、陈毅感恩母亲,这些当代伟人的感恩故事,也曾给予人们无数的感动……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多个小时后,年仅3岁的北川小男孩被从废墟中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躺在担架上,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敬个队礼表达什么呢?无疑,表达的是感谢救命之恩!这个小男孩叫郎铮,后来,人们怜爱地称他为“敬礼娃娃”。小郎铮躺在担架上,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举手敬礼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世人的心中,也激发了很多人感恩的情愫。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在全国各地形成高潮。

7.乐己性。感恩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获得,既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国各地都有献血补偿的制度,比如,我省就规定“献血量累计在900毫升以上的,献血者本人报销终身无限量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以上不满900毫升的,报销献血量三倍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以下的,报销献血量二倍临床用血的费用。除献血者本人按照规定报销用血费以外,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还可共计报销与其献血量等量临床用血的费用。”义务献血是对社会感恩,但自己也可能是受益主体。感恩的人,心胸是豁达的,心机是纯正的,心理是平衡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感恩,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获得世人的称赞与仰慕,获得一种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新动力,还获得健康与长寿。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生活郁闷而无趣。因为他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他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和为他人创造的快乐,因而,他的失望更多、烦恼更多、痛苦更多,久而久之,身心就会受损,健康就会远离,甚至寿命也会缩短。还有一种情况,感恩一般指向施恩者,但有时也指向更广泛的对象。因此,感恩具有不完全对应性。感恩既是爱心的“回报”,更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我们感恩先烈,就不仅仅传颂他们事迹,祭奠他们的亡灵,而且倍加珍惜先烈创下的事业,更富爱心地对待他人;我们感恩老师,也不仅仅体现在去看望、慰问他们本人,更重要的是铭记老师的教诲,尊重、爱戴世界上的每一位老师……我们常德本土的慈善家杨绍军,从养猪起家到创办企业实体,近30年来苦苦打拼,但他却把所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无偿投进了慈善事业。他从1982年开始赡养孤寡老人,1995年创办阳光孤儿院。15年收养360多名孤儿,直接用于孤儿的费用达1000多万元,用于其他社会救助、捐款的费用达120万元。他曾向记者说起他积德行善的源头。他的家乡在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那里时不时发生水灾。1953年一场洪灾过后,杨家没米下锅,母亲只好把自己惟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卖了,到十几里外的城里去买豆腐渣回来充饥,可到太阳下山时还没有回家。9岁的杨绍军想早点吃到豆腐渣,就独自划着船进城找母亲。已经两天没吃饭的他体力不支,饿晕在了船仓里。小船随水漂流了十多里,一位好心的老人把他救上岸,抱到自己家里给他喂了一碗稀饭。杨绍军说:“如果没有这位老人,如果没有这碗稀饭,我可能已经饿死了。”从此,他在心里立下誓言:“长大以后,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杨绍军把他对于那位老人的感恩之心化作了对全社会的感恩之心,“小爱”化为了“大爱”,“小仁”化为了“大仁”,这种“爱”和“仁”超越了“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局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感恩文化是无形的,却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山感恩大地,而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流,而成其博大。“感恩”用于政治,就是和谐社会的“政通人和”;“感恩”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感恩”用于家庭,就是温馨美满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学会用感恩之心成就他人,用感恩之爱造福社会,用感恩之情完美人生。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