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论感恩
发布时间:2010-12-18   来源:  作者:刘明

 

(二)

人生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包裹在一个充满恩情的网络中。每个人所承之恩,既有独享之恩,也有众受之恩。有一首歌叫《感恩一切》,这样写道:“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每一枝花朵,它带给我芬芳;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感恩了,感恩,感恩的心儿多么虔诚;感恩了,感恩,感恩的歌儿用心吟唱。”的确,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中值得我们感动的很多很多,需要我们感恩的也很多很多。但在不同的层面,感恩的重点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群体,感恩的指向也是不完全一致的。现在我们讲感恩,一般而言,有以下7个重点要突显出来。

1.感赐身之恩。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父母的血液,承传着父母的基因。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没有父母,我们就不能生活在天地之间;没有父母,我们就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父母之恩,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讲感恩,我们首先要“感”的应该是这种赐身之“恩”。古人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我们更应该讲孝道,感恩父母。2009年4月,大连市一个普通的“80后”青年常津铭面对因患肝病而奄奄一息的母亲,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甚至是以死相逼,捐出自己55%的肝脏来拯救母亲的生命。常津铭“割肝救母”感动了大连,也感动了全中国。2010年初,他当选“文明的感动”2009年度大连人物。常津铭所做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为人女者所应该做的。

2.感哺育之恩。哺育就是抚养、养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讲,父母是我们的抚育者、养育者。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是父母无私的爱伴随我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或已饿死,或已冻死,或已病死,我们哪有今天?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个7岁的小孩,正上小学二年级。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是要求把事物和量词连线。这个孩子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连线。毫无疑问,这道题答错了。但是这个孩子在这道题旁边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爸爸是一个挑砖工,他挑砖供我读书。我希望所有的砖头都不要太重,只有3克就好了,因为爸爸太累、太辛苦了。”看完这段话,阅卷老师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在试题边上打了一把“×”之后,又打了一个大“√”,并写下一段批语,对学生给予赞扬。再从广义角度讲,哺育之恩有着更深的涵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祖国、人民、组织、家乡等等都为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都在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没有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我们就不可能健康成长。我们感哺育之恩,不能忘记感祖国之恩,感人民之恩,感组织之恩,感家乡之恩。胡锦涛同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出访是到西柏坡,习近平副主席以前在浙江主政后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是去南湖,周强书记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后的第一件事是前往韶山……他们的行为,不仅表达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更是表达了对党、对革命先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感恩。

3.感授业之恩。每一个人,都不能生而知之,绝对意义上的“自学成才”是不可能的。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从贪玩调皮到知书达礼,从懵懂无知到学有所成,都离不开授业之人。每一个有所学、有所知、有所长的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别人的授业之恩。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授业者所影响,一个授业者也可能改变很多学生的人生轨迹。授业者为我们传授了技能、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飞翔的翅膀,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和感恩。古今中外,人们都很尊敬、感恩以老师为代表的授业者。一般来讲,本领越大、成就越高的人,越懂得尊敬老师,越懂得感授业之恩。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毛泽东曾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对徐特立先生非常敬重和信赖。1937年在徐特立60寿辰之际,他怀着对老师的尊敬之心,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依然一如既往地热爱和关心自己的老师。一次,毛泽东邀请徐特立到中南海家中吃饭。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座。”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感恩老师及一切授业者,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也是自身良好素质、优秀品德的一种展现。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