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论感恩
发布时间:2010-12-18   来源:  作者:刘明

    二须锤炼党性。党性是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我看来,讲感恩与讲党性是不矛盾的。党性强的人也会是感恩意识强的人。中国共产党因为有最坚强的党性武装,历来是一个懂得感恩、有着深厚感恩传统的政党。共产党员因为有最纯洁的党性滋养,也是有浓厚的感恩情结、最懂感恩的人。李大钊在走上敌人的绞刑架时,微笑着对战友说:“敌人绞死我们,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自然会对党感恩。董存瑞为炸毁敌人的碉堡,毅然举起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点燃了导火索。有了这样的爱国情怀,自然会对国家感恩。2004年春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时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牛玉儒,问他作为呼市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对新一年的工作有什么打算。牛玉儒立即纠正,说他不是大家的家长,而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这个位置能不能摆正,直接关系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家长意识”越浓,离群众就越远。习惯于“说了算”,习惯于让别人“围着自己转”,慢慢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家长”。共产党人不能当这样的“家长”。有了这样的意识,自然会对人民感恩。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这份清醒,延续这个传统,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以党性来约束自己、敲打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身份,想一想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权力,需要承担怎样的义务和责任;想一想今天的地位从何而来,谋取利益又为谁?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去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表率。

    三须懂得敬畏。感恩与敬畏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敬畏是什么?不能简单理解成“内心的恐惧”。敬畏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要承认我们的理性总会有局限,人性总会有弱点,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我们预测不到或者无法办到的事情。正因为敬畏,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所拥有的、所享受的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才能体会感恩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原始的人类感恩自然,感恩他们未知的神灵,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以部落的祭祀和图腾崇拜的方式而展现;西方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提倡博爱,因为他们敬畏上帝的“末日审判”,相信在世行善是为自己赎罪;中国古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天地,因为“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们相信“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但现在,我们很多人什么都不怕,对于他来讲,没有什么可“敬畏”的。因为不敬畏生命,于是就虐待父母、忤逆不孝;因为不敬畏自然,于是就笃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干出许多破坏环境的傻事;因为不敬畏人民,于是屡出“雷人”之语,屡行荒谬之为;因为不敬畏社会规则,于是就使出权力换金钱的魔法,甚至举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招牌横行于世;因为不敬畏道德准则,于是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各种闻所未闻的化学物质混入了我们的餐桌,“地沟油”、“吊白块”泡米粉等禁而不止。因此,学会感恩,必须懂得敬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三个敬畏”一定要牢记:一是要敬畏历史。敬畏历史才能感恩人民。“政声人去后”,一个人的是非功过终由历史评判。在位在职时敬畏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镜,多干实事,多干好事,多干老百姓受益的事,象右玉县十八任书记接力造林那样,“久久为功”。二是要敬畏组织。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个人勤奋和努力,但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纵有天大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敬畏组织,就是要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事业的繁荣发展之中,不搞“小圈子”、远离“小兄弟”,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抵御歪风与邪气,以优秀品格和工作业绩,赢得组织认可和他人尊重。三是要敬畏民心。要认识到民心民意不可违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顺民心者昌,得民心者得。

    四须有所作为。感恩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实践感恩,如何有所作为?有两条应把握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感恩不一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恩也不一定限定在有权有钱的职业和岗位,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感恩。只要想感恩,时时都有感恩的机会,处处都是感恩的场所。任何岗位,都可以成为感恩的载体;举手投足,都可以成为感恩的实践。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对老师说一声谢谢,对同事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感恩与回报。在农民工拉着沉重的货物过沟坎时,把自己的手搭上去助一把力;在我们的父母劳累时,用双手递过去一条毛巾擦擦汗;在受伤的小鸟无家可归时,为它做一个温暖的窝……这都是在感恩,这样的感恩,乃举手之劳,我们都可以做到。其次,要舍得大付出。关键时候是否舍得大付出,是对感恩真诚与否的检验。比如有的干部说要报恩组织,可组织要他去艰苦的地方,去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他就讨价还价了;有些儿女说要报答父母,可真到了父母老了或生病需要赡养、照料的时候了,却扯皮不休,甚至推脱责任;还有人说要回报社会,可一到捐款了,钱包就捂紧了,捐的款还不如他打麻将放一炮!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为了回报社会,他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自愿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从2004年7月至今,他先后筹措捐款100多万元,筹集捐赠物资折合金额超过500万元,为贵州近20所中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培训了90余名乡村老师。一个大学生能有如此大付出、大作为,令人敬佩。五须学会包容。有人说,感恩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感谢应该感谢的,比如父母之恩是一定要报的;第二种是感谢不必感谢的,比如空气、阳光这些“众受之恩”;第三种是感谢不该感谢的,比如对你的诋毁和损害等。包容属于感恩的第三种境界。20世纪80年代初,曹禺年逾古稀,已是海内外声名显赫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专门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其他朋友。这是一封措辞极其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早就不在戏剧里了,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阿瑟·米勒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感觉,他说自己很迷茫。这封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但却非常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的羞辱的味道。但阿瑟·米勒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尽管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可他并没有像旁人一样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荣誉和名声。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实质是曹禺已经把这种羞辱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此时的羞辱信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份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羞辱。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也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形。比如我们干了好事,可能换来的是群众的不理解和尖锐的批评;我们搞了“自选动作”,可能换来的是组织、领导的误解和指责;我们公正办事,解难处突,出力流汗,可能换来是同事的嫉妒和风言风语……面对这些情形,我们还要不要包容?答案是肯定的。换个角度看,我们的工作也的确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批评、指责、误解、嫉妒和风言风语。这样,我们包容别人,别人也会包容我们。在这种包容的氛围之中,我们会更好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