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论感恩
发布时间:2010-12-18   来源:  作者:刘明

    3.报恩“以后再说”。这种思想在社会上也相当有市场。有人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报恩之力,等自己有了能力再报恩去吧。但深入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这些人不想报恩的托辞。《读者》上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一天,她问丈夫:“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丈夫回答:“当然会啊!”妇人恳切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吧?”这类现象,在现实中可谓多矣。比如,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薄养厚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很多子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去孝敬,认为尽孝永远不会晚,等到父母真的“走”了,他们再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但对逝去的亲人还有何益处呢?其实,对父母来说,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真诚的孝心,一个细微的举动,足以感动他们、宽慰他们。感恩,不要期许没有止境的未来,从现在就开始吧!

    4.有感恩之形而无报恩之实。感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良心的独白。可有些人却把它看做撑门面的举动,甚至是谋求私利的方式。有些人假报恩之名行炫耀和谋利之实,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谢师宴,规格一个比一个高,已经将谢师的行为变成了借势显摆和敛财的门道。有些人借报恩之名行钓誉之实。有些公众人物把回报社会的慈善行为演绎为隐性的借贷关系,甚至不惜以“诈捐”的可耻行径换取名誉,博得好的名声;有些干部平时不在服务群众上做文章,等到节假日就前呼后拥搞“集中慰问”,群众对此很反感;有的人报恩随大流,比如搞公益捐款,别人捐我就捐,别人捐多少我就捐多少。这都是有感恩之形而无报恩之实的!

    5.感“独享之恩”,不感“众受之恩”。“知恩图报”是中国的古训,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报”的意识比较强,不少人对于自己独享的“恩”感受深刻,也知道“图报”;可是对于大家都享受的“恩”,往往感受不到,没有感恩的体悟,也就谈不上报恩的行为,更不会将“恩”感到他不认识的或者没有帮助过他的更为广泛的对象身上。比如,在干部提拔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只感激为他说了“好话”的某个领导,却完全忽视组织的培养,忽视同事和家庭的支持。比如,有些干部只感激领导之恩,不感群众之恩。我们党员干部的权力、地位、待遇都来自人民,但却有一些党员干部唯上级和领导马首是瞻,对他们最该感恩的人民群众,却常常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表现得冷漠无情。往往做了一点份内的事情,就要人民群众对他感恩戴德。比如,有些人只感父母之恩,而不感祖国之恩。他们认为,感恩祖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他们不知道,只有祖国强盛,才有我们的安定而幸福的生活。比如,有些人不感自然之恩,不感“方便”之恩。他们是否知道,生活在山西临汾的人们是多么希望畅快地呼吸一口干净空气,生活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居民是多么想念纯净海水的馈赠,生活在雾霾笼罩的大城市的居民是多么羡慕在阳光灿烂的公园午后漫步的悠然。感众受之恩吧,因为你也是受恩者。

    6.以怨报德,忘恩负义。善良的人们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虽不希望得到回报,却也绝不希望对方以怨报德。这种“以怨报德”乃至“忘恩负义”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很多的“版本”让人愤慨不已。厦门一名78岁老人热心收留了一名流浪男子,供他吃住,还打算帮他找工作,结果被该男子五花大绑,劫走钱物。这个新闻故事可谓现代版的《农夫与蛇》。重庆一个普通的农民金有树,在救起19个人后,被救的人中竟有人说他救人是为了拿奖金。山东青年韩磊,因救人牺牲需要证明时,获救者为逃避报恩的责任始终不肯露面。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到高中,只因为怕耽误学业不让他玩游戏,就被儿子活活砍死了……上面这些案例也许离我们太远,但以怨报德、忘恩负义的情形在我们的身边同样存在。比如在干部成长上,一个人从一般干部成长为领导干部,固然有个人的努力奋斗,但更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党员干部不念组织之恩,反诬组织之害。有的干部把被提拔重用,看做是个人“凭本事”挣来的,或是靠某人“提携”的,与组织无关。有的“原地踏步”了一阵,提拔无望,便满腹牢骚,认为组织“委屈”了他,见人就诉苦,到处讲怪话,工作消极,不思进取,这是不是以怨报德?有的干部贪污腐败,忘记了人民的养育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这是不是忘恩负义?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